
与其斥巨资打造几架专为富人服务的“空中出租车”,不如聚焦能源、港口、物流、农业、建筑、应急等领域的实际痛点,运用技术真正解决问题、服务多数人群。(中新社)
笔者上个月底在北京参加一场以“低空经济”为主题的产业活动,现场汇聚多家专注于无人机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企业。在活动尾声的提问环节中,一位观众直言不讳地发问:“国家对低空经济的支持似乎仍显不足,企业发展困难重重。您怎么看?”
我的回答可能有些直接:“如今不少企业热衷于开发无人机送快递、送外卖的技术,本质上是与基层劳动者争抢饭碗;还有些企业鼓吹城市空中交通,声称‘15分钟飞遍全城’。但请问,这项技术到底是为谁服务?普通市民真的会在市区内靠飞行器赶时间吗?这些看起来很‘酷’的技术,若无法提升社会整体的生产效率,只是服务于少数人,政府为什么要扶持?”
技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炫酷”,而在于是否能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社会效率。这才是扶持政策的根本逻辑。
其实,问题的核心并不是扶持力度是否足够,而是这个产业究竟解决什么问题、服务哪些人。如果一项技术不能推动产业升级,不能造福多数人群,那它注定难以获得政策与公众的支持。
《联合早报》3月25日报道:新加坡海事局正在试用无人机技术,提升港口化学品泄漏事故的应对能力。无人机在此不再是“飞着好玩”,而是实打实地提高应急响应效率与作业安全性。同时,新加坡也在建设“海事能源训练设施”,系统培训基层技术人员掌握双燃料船舶的操作技能。这正是“务实型低空经济”的典范应用:
一、服务国家基础设施,提升关键行业效率;
二、执行高风险或人力难以胜任的任务;
三、推动传统行业向数码化、智能化转型,而非制造“空中快递”的幻想。
相较于高空梦想与资本故事,低空经济更应回归产业逻辑与公共价值。与其斥巨资打造几架专为富人服务的“空中出租车”,不如聚焦能源、港口、物流、农业、建筑、应急等领域的实际痛点,运用技术真正解决问题、服务多数人群。
低空经济究竟该服务谁?答案不在天上,而在地上。
(作者是新加坡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院长)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陈柏珲
文章地址:https://www.zaobao.com/forum/talk/story20250412-615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