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低空经济的表述从 “先导区创建” 升级为 “大规模应用示范”,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新阶段。在这场 “空中竞赛” 中,河南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产业布局,正加速构建低空经济生态体系,试图在全国低空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
中原逐梦:河南低空经济的 “起飞” 密码
政策驱动:构建产业发展 “四梁八柱”
自 2024 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河南政府工作报告以来,郑州、安阳、平顶山等地相继出台专项实施方案。郑州明确将上街机场打造为全省通用航空主枢纽,规划建设谷翼低空经济产业园;安阳依托省级蓝天实验室,构建 “研发 + 制造 + 应用” 全链条生态;平顶山则通过成立国资控股的低空经济公司,积极申报省级试点。此外,河南省设立 2 亿元豫信空天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 “政府引导 + 市场主导” 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产业筑基:打造 “链群雁阵” 格局
目前,河南已形成以郑州、安阳为核心的低空产业集聚区。郑州上街机场运营航线覆盖全国,入驻企业超 50 家,涵盖飞机维修、航材制造等领域;安阳涉航企业突破 100 家,无人机产能占全国 15%,产品远销欧美。值得关注的是,河南低空制造与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深度融合,如安阳某企业研发的电动无人机,续航里程提升 30%,成本降低 20%,已在物流配送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场景创新:解锁 “低空 +” 无限可能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将无人机植保作为突破口。数据显示,全省农业无人机保有量超 2 万台,年作业面积突破 8000 万亩次,覆盖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全流程。在文旅领域,安阳殷墟低空夜游项目通过无人机灯光秀与实景演出结合,年接待游客超 50 万人次,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此外,郑州航空港区正探索 “低空物流 + 跨境电商” 模式,计划开通至长三角、珠三角的短途货运航线。
对标先进:借势长三角、大湾区 “东风”
空域协同:破解发展 “空中瓶颈”
空域资源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河南拥有 3000 米以下 4420 平方公里的自有飞行空域,与长三角空域紧张形成互补。2025 年,河南与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联合开发 “长三角 — 中原” 低空旅游线路,将安阳航空运动、郑州少林文化等 IP 串联,打造跨区域低空旅游品牌。此外,河南借鉴深圳 “申报一体化” 经验,试点空域审批 “一网通办”,将审批时间从 7 个工作日压缩至 3 个工作日。
技术赋能:构建 “产学研用” 生态
河南积极对接长三角、大湾区的科创资源。安阳蓝天实验室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攻克无人机避障、智能巡检等关键技术;郑州航空港区引入深圳东部通航,合作开发载人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计划 2026 年实现首飞。同时,河南推动 “人才飞地” 建设,在上海、深圳设立离岸研发中心,柔性引进高端人才 200 余人。
资本联姻:激活产业发展 “一池春水”
2024 年以来,河南通过豫信空天基金已投资低空项目 12 个,涵盖无人机制造、飞行服务、空域管理等领域。其中,与大湾区某风投机构联合投资的无人机物流企业,估值已突破 10 亿元。此外,河南探索 “产业 + 金融” 模式,推出低空设备融资租赁、飞行保险等创新产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未来:从 “中原试点” 到 “全国标杆”
面对低空经济大规模应用的窗口期,河南仍需突破三大瓶颈:一是空域开放程度有待深化,目前通用航空飞行审批仍需多层级协调;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三是市场培育滞后,公众对低空经济认知度较低。对此,专家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河南省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条例》立法;建设省级低空数据中心,实现空域资源动态管理;开展 “低空经济进社区” 活动,培育消费市场。展望未来,随着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战略平台的叠加效应释放,河南有望构建 “空天地海” 一体化产业生态,将低空经济打造成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后的又一 “万亿级产业集群”。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当无人机成为‘空中农夫’,载人飞行器成为‘空中的士’,河南的‘低空经济’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