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3000万是馅饼还是陷阱?——产业园里的”隐形台阶

看似普惠的租金补贴暗藏马太效应:入驻产业园最高可获20元/㎡/月补贴,但深圳大鹏新区当前办公均价仅18元/㎡,头部企业可能通过规模优势吃光补贴池,小公司实际到手补贴可能不足承诺值三分之一。

政策资金呈现’四六分流’特征:60%资源流向重资产环节(如测试基地建设、eVTOL制造),而运营端补贴存在’千万元申报,百万元实得’风险。例如航线补贴需绑定实际票价收入,而当前深圳无人机货运单票均价仅8元,企业可能陷入’补贴拿不够,运营亏更多’的悖论。

载人飞行器条款暴露产业推手:要求投资1亿以上的eVTOL项目才能获20%补贴,直接利好已在坝光片区布局的某上市公司(2024年报显示其在大鹏新区持有价值4.7亿元工业用地)。这让人联想到当年特斯拉超级工厂落地时的税收返还条款设计逻辑。

投资金额20%补贴’存在操作空间:政策未明确是否包含无形资产评估。

参考2023年上海某园区案例,有企业将专利估值提升300%后计入投资总额,套取超额补贴。而大鹏政策中最高3000万封顶线,恰好与某头部eVTOL企业当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匹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