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间外卖投递畅通无阻、城市间物资运输高效智能、田间施肥作业精准便捷……这些场景生动诠释了低空经济融入现实生活的魅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低空经济近年来加速走进公众视野。我国凭借完备的基础设施、强大的创新与生产能力、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低空经济壮大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4年被誉为“低空经济元年”。这一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列为“新增长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各地积极布局,资本竞相涌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政策支持力度空前。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推动低空旅游、航空运动及消费级无人机发展。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至2035年有望攀升至3.5万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向锦武表示:“发展低空经济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方向。”低空经济涵盖制造、飞行、保障及服务等领域,产业链长、场景广、带动效应强,对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意义深远。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是低空经济中的“明星”。凭借酷炫外观、灵活便捷、低噪环保和智能安全的特点,eVTOL被视为未来城市“最后100公里”的理想出行方式。沃飞长空CEO郭亮透露,2025年将启动载人飞行试验,2026年计划完成适航取证,目前已获120架AE200意向订单。同样,倍飞智航创始人张曙光认为,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迎来黄金机遇期,有望成为继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中国名片”。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研发的“祥云”AS700载人飞艇,2024年在多地开展演示飞行,体验人数超千人,市场反响热烈,订单已达23架,意向订单164架。全国范围内,山东、湖北、深圳等地纷纷布局低空经济,目标明确:山东到2027年培育超10家龙头企业,湖北力争产业规模破千亿,深圳计划建成1200个低空起降设施。
向锦武指出,我国低空经济产业链完整且协同性强,覆盖研发、制造、运营及应用全链条。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产业集群,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显著提升了竞争力,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低空经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是核心动力。”向锦武强调,各地应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创新。同时,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通过产学研合作与专项基金,吸引高端人才,为产业提供持续动能。
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底线。沃飞长空的AE200采用独特旋翼设计降低风险,倍飞智航则通过实际运行优化安全性。张曙光表示:“没有安全,一切都是空谈。”低空经济“起飞”需耐心沉淀,政府、行业、企业协同努力,方能开创发展新局面。
上海正成为低空经济先锋。御风未来创始人谢陵认为,上海的航空产业基础、人才资源和创新生态无可替代。依托C919产业链及张江“硅谷效应”,上海吸引了众多eVTOL企业落户。政策扶持下,上海低空基础设施加速完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从跨城航线到低空旅游,商业化前景可期。谢陵坚信,上海不仅是起点,更是通向全球的跳板。
低空经济正从蓝图走向现实。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与政策落地,这片“新蓝天”将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