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
低空经济不仅是国家项目,更是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的核心领域之一。未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低空经济法》的预期出台,其国家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强化。
低空经济是中国政府近年来重点布局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高度依赖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以及财政资金的专项支持。以下从政策定位、战略规划、试点示范、资金投入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低空经济的国家属性:
一、国家战略定位与政策体系
- 国家规划的明确纳入
- 自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国家级规划以来,国务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等连续四年明确其战略地位。例如,2024年“发展低空经济”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标志着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进一步提出2030年全面融入生产生活的目标,凸显其长期规划属性。
- 法治化保障体系构建
- 国家层面已出台《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等10余部法律法规和20余部行政规范性文件,涵盖安全监管、制造标准、飞行保障等全链条,形成“战略引领+法治护航”的体系。
- 政策支持层级覆盖中央部委(工信部、民航局、财政部等)和地方政府,形成“1+N”政策体系(如广东省的“省低空经济发展政策+各市实施细则”),确保全国统一行动。
二、国家级试点示范与区域布局
- 全域性改革试点
- 四川、海南、湖南、安徽、江西五省已获批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探索空域开放与资源利用。
- 合肥、杭州、深圳等6市被列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试点城市,授权管理600米以下空域,推动城市空中交通商业化。
- 综合示范区建设
- 深圳:获批建设“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重点发展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场景,打造全国标杆。
- 成都:作为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和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城市,推动低空经济与气象服务、应急救援融合。
- 宁波、郑州:通过完善空域管理体系、培育产业链企业(如郑州计划2026年产业规模超200亿元),争创国家级示范区。
三、国家资金投入与技术研发支持
- 专项财政与税收优惠
- 中央层面:财政部通过专项拨款支持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如通用机场、飞行服务站),科技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如eVTOL、无人机导航系统),单项目最高补助达1000万元。
- 地方配套:深圳对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给予最高5000万元资助,合肥对低空经济场景应用创新提供每年2000万元研发经费。
- 产业链技术攻关
- 工信部牵头制定《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明确2025年实现eVTOL试点运行目标,推动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突破。
- 高校与科研机构深度参与,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团队推动低空经济与时空大数据融合,加速“陆海空天”四维交通网络建设。
四、低空经济的国家经济价值定位
-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
- 低空经济被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与生物制造、商业航天并列,预计到2035年对GDP贡献值达3-5万亿元,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 其产业链覆盖研发制造(无人机、eVTOL)、运营服务(物流、旅游)、衍生应用(智慧农业、城市治理)等多个领域,形成万亿级市场。
- 国际竞争维度
- 中国强调低空空域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经济属性,与欧美侧重“交通空间”的定位形成差异化竞争。通过政策创新(如空域分类管理)和技术突破(如无人机全自动巡检),抢占全球低空经济制高点。
低空经济是典型的“国家主导型”产业,其发展路径具有以下特征:
- 战略高度:从顶层设计到地方试点均由国家统筹,政策连续性和目标明确性突出。
- 资源调配:空域资源由国家统一管理,财政资金向关键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倾斜。
- 产业使命:承载经济转型(内需拉动)、技术突破(高端制造)、社会治理(应急救援)等多重国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