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依托低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无人配送在物流领域的试点应用,形成“空中+地面”协同的智慧物流网络。无人机快递进村、“云端速达+空地联动”闪送等模式相继落地,覆盖无人机配送和无人车运输等多种场景。然而,在效率与成本的“加减法”背后,技术、安全与协同等难题仍待破解。
3月17日上午,成都龙泉驿区顺丰来龙村营业站点内,快递员谢林峰通过手机App操控一辆无人配送车,将包裹送往附近网点。这款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的无人车,容量约3立方米,续航可达100公里。站点经理牟春松表示,目前该片区17辆无人车已显著提升配送效率。
与此同时,无人机配送也在四川多地铺开。中国邮政在阿坝、攀枝花等地试点无人机快递,部分乡村邮路已实现常态化运行。在成都新都区,中通快递推出“云端速达+空地联动”模式:无人机从青白江起飞,22分钟飞抵18公里外的新都分拣中心,快递员将包裹取出放入无人车,1分钟内完成交接,全程配送仅需1小时,费用低于传统同城急送。
无人配送是否真能降低成本?新都中通负责人卢亚中算了一笔账:一台无人机购置费约27万元,按5年折旧计算,日均使用成本100多元,每单配送费40元,日均超3单即可盈利。无人车同样具备优势,一台5立方米无人车月均成本约2580元,三台总成本仅7740元,远低于传统人工配送月均1万元的费用。
四川顺丰龙泉片区负责人李尧补充,无人车每月配送量已超10万件,日均运行60次以上,不仅降低运输成本,还将配送效率提升约40%,站点间折返时间缩短20分钟。卢亚中认为,随着设备性能提升和市场需求增长,单次配送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尽管成效显著,无人配送仍面临挑战。技术层面,无人设备在极端天气下避障能力有限,无人机续航和载重不足以支撑长距离运输,前期投入高且乡村地区设备利用率低。协同机制方面,无人机需提前报备民航等部门,流程繁琐;无人车缺乏专用车道,易在高峰期引发事故,交通责任认定机制尚不完善。此外,基础设施不足和应用场景渗透率低也制约了规模化发展。
即便如此,市场潜力不容小觑。据预测,2025年中国无人配送市场规模将达170亿元。四川省快递协会秘书长王潇建议,四川可从场景拓展、技术创新和政策完善入手:探索更多C端应用场景,鼓励企业研发高适应性设备,通过补贴、空域开放等政策吸引参与,同时加大宣传提升社会接受度。
在低空经济浪潮下,四川的无人配送试点正迈向更广阔的未来。(记者 曹凘源)